在中國每到孩子們放學的時候,全國各地的小學門口便會熱鬧的上演“中國式接孩子”的熱鬧場面,家長們都開著二輪、三輪、四輪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早早的就在校門口等著自己的孩子,簡直是熱鬧非凡,就像一個大型的集貿(mào)市場。
繼“中國式過馬路”之后,“中國式接孩子”又成網(wǎng)絡(luò)熱門話題。昨天,南京華僑路茶坊將這一話題置頂?shù)绞醉,立即引來眾多網(wǎng)友的跟帖熱議。而類似的話題,在全國各地的論壇中,也都吸引了眾多家長吐糟。與“中國式接孩子”相對照,在國外多數(shù)地方的小學門前,幾乎不可能看到這樣的景象。
貼上“中國式”標簽的“接孩子”
昨日,網(wǎng)友“郗寶貝”在南京華僑路茶坊發(fā)帖,類似連日來引發(fā)熱議的“中國式過馬路”,她要批評的主題是“中國式接孩子”。這篇帖子很快被該網(wǎng)站置頂?shù)绞醉,?shù)百位網(wǎng)友點擊評論。
這篇帖子寫道:“‘中國式接孩子’的場景每天都會在不同城市、不同學校的門口上演相同的內(nèi)容。眾多家長無論男女老幼,在孩子放學的時間聚集到學校門口,你擁我擠互不相讓,其熱鬧程度不亞于街頭鬧市。”“大家都翹首期盼眼巴巴地盯著學校門內(nèi)的孩子,有時因為學生太多令家長眼花繚亂,還要在隊伍中仔細搜尋。此時此刻,還有哪個家長顧得了什么交通規(guī)則和禮讓三先的風范?因此,發(fā)生交通擁堵,甚至交通事故似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前幾天,媒體上熱議的‘中國式過馬路’對國人的規(guī)則意識、文明素養(yǎng),以及交通現(xiàn)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爭論。國人這種可以貼上‘中國式’標簽的日常行為與生活習慣不在少數(shù),‘中國式接孩子’自然也應該在反思與理性解決之列!
這篇文章引發(fā)網(wǎng)友的熱議,網(wǎng)友紛紛對自己身邊已經(jīng)見怪不怪的“中國式接孩子”吐槽。微博網(wǎng)友“在別處”直指這種現(xiàn)象的交通隱患:“在中國大多數(shù)學校門口,都會有大量的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汽車毫無秩序地停在學校附近,更有不少小商販夾雜于人流、車流之中,不僅癱瘓了交通,還給孩子們的安全埋下了隱患!
網(wǎng)友“鈞的爸爸”進一步反思:“送孩子上學,接孩子放學,不管風吹雨打,這已成為很多中國家庭生活的一個模式。可為什么家長都不放心孩子自己上學放學呢?這是一個社會問題,絕對不是家長的問題!
隨后,我們在網(wǎng)上搜索發(fā)現(xiàn),這篇名“中國式接孩子:值得社會反思與解決的生活習慣”的帖子在全國各地的地方論壇上均有出現(xiàn),各地網(wǎng)友對此話題均高度關(guān)注。
孩子和接送的家長幾乎一對一
近日有關(guān)人士來到南京鳳凰花園城小學。其時,學校門口已經(jīng)聚集了百余位家長,不少家長開著私家車過來接孩子,他們將車停靠在湛江路馬路兩邊。馬路兩邊原本就停靠有一排車輛,這使狹窄的湛江路更顯得擁堵。
更多的家長則選擇電動自行車前來接小孩。30多臺電動車將學校與湛江路交叉的小空地擠得滿滿當當,家長們或坐在車上閑聊,或聚集在校門口向校內(nèi)觀望,嘈雜的情形和熱鬧的集貿(mào)市場沒有差別。
該校一到二年級是兩點五十放學,三年級到六年級三點放學。于是,當校門打開,有學生開始走出學校時,聚集在學校附近接孩子的家長群開始騷動起來,大家紛紛往校門口走去,睜大眼睛,仔細搜尋著自家的小孩。
隨著不斷有更多的家長趕來,和不斷走出的學生流匯合,整個校門口更顯熱鬧。徐女士每天都要來接讀三年級的兒子,因為兒子還要上一會兒興趣班,大約四點多才會出校,這讓她在人群中顯得不那么著急,這位全職在家?guī)『⒌募彝ブ鲖D悠閑地坐在電動車上,百無聊賴地看著眼前嘈雜的人群。
孩子不小了,為什么還要來接?面對提問,徐女士表情有些夸張,她感覺這問得有些莫名奇妙——“你看到有哪個小孩不用接的?”她反問道,“都是家里的獨苗,家長怎么可能放心讓他們(孩子)自己回家!
恰如徐女士所說,在學校門口,前來接小孩的家長群和小學生幾乎形成一比一的比例,沒有人接的學生屈指可數(shù)。如此大的人流自然對學校門口的交通造成很大壓力。城市的其他地方,路上交通壓力的時間是上班族們的上下班時間,而對于學校附近的道路而言,它完全由學校上學、放學時間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