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Zhouyuan)為周人的發(fā)祥地、有西周故都。是中華民族重要發(fā)祥地之一,位于陜西省寶雞市的岐山縣、扶風縣和眉縣的一部分。為周族之祖古公亶父率眾由豳地所遷居之處。 周原考古在70年代后期屢有重大發(fā)現(xiàn)。周原被譽為“青銅器之鄉(xiāng)”,出土了毛公鼎、大克鼎、墻盤等國寶級青銅器。出土青銅器歷史之長、數(shù)量之多,為世界所僅見。自漢宣帝劉詢神爵三年(公元前58年)以來,這里就開始出土青銅器,并屢有重大發(fā)現(xiàn)。周原遺址(Zhouyuan Relics)為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陜西天和乳業(yè)于1983年將西岐地理文化標志《周原》注冊為商標,一直沿用至今。 周文化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我們今天所弘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很多要素都是源于周文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周文化完全可以并且應當為當下、為新時代服務。 在中華民族浩浩五千年的文明長河里,我們的周氏祖先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代哲學泰斗張岱年說:“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痹谖迩甑闹袊胛拿魇飞希爬翔驳闹芪幕,蘊涵著無限生機、神秘和活力。周王朝之所以能夠有八百年天下,是仁政、敬德、尚和、重禮、篤行的周文化精神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她是華夏文明的祖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孔孟及整個儒家文化的淵源,沒有光輝燦爛的岐周文化,就沒有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對于重新認識和正確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什么是周禮文化? 周禮文化是一種以“天”為精神信仰,以“德”為價值原則,以“禮、孝、和”為倫理觀念,以“民”為立國之本,以“法”為治國之根,以“和”為社會行動準則的完整而協(xié)調的古代文化體系,是中華民族保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 周禮文化是一套上行下效的治國之道。一方面要求統(tǒng)治者明德尚禮、廉潔守法,采用儒法兼容、德主刑輔的執(zhí)政方針,通過勤政與科學管理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另一方面要求國人尊禮儀、重道義、守規(guī)矩、講誠信、知廉恥、崇孝道,維持君臣、父子、婦道等生活規(guī)則。 周禮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禮立序、以樂致和、以人為本、以德治國、自強不息、忠誠無私、舉賢任能、禮讓為先、尊老愛幼等等。 周禮文化主要有如下核心內涵: 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古公亶父肇基西岐大地后,總結了一往的經(jīng)驗,采取了一系列的興邦強國措施,建立了鞏固的根據(jù)地。季歷整軍經(jīng)武,打擊來犯,開拓疆域;文王身陷囹圄,演譯《周易》,回西岐后勵精圖治;武王雄才天略,文治武功;周公召公制禮作樂,扶助成王,討伐商紂,無不嘔心瀝血,披肝瀝膽,把一個弱小殷商諸侯國發(fā)展成為具有與朝庭對峙,直到推翻殷紂王朝,建立起一個統(tǒng)治長達800多年的大周王朝。周人探求追索,自強不息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對后世影響深遠。 后來,周人的后代又將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與人的道德聯(lián)系起來,認為做到自強不息容易,做到厚德載物難。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道德高尚者才能承擔重大任務。一個民族經(jīng)歷艱苦的奮斗,會創(chuàng)造這個民族的興盛,而守住這樣的興盛,靠什么?那就是“厚德”。 民族越興盛越要厚德,否則,就不會長久。在這種思想的教化下,歷史記載,周的先祖數(shù)代都有很好的德行和政聲,他們發(fā)展農業(yè),教民稼穡,改進技術,弘揚周禮,倡導德政,推進教化,以至于天下歸心。周人的興起、周朝的建立及發(fā)展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 忠誠無私的高潔品質; 周武王滅商后不久便因病去世,留下一個尚未治理的仍處于動蕩的國家。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位,可是他只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孩子,無法號令諸侯,周朝天下隨時可能分崩離析。 在這種形勢之下,周公只好以攝政王的名義,代替成王處理一切國家大事,從此掀開了國家大治的序幕。后來的七年間,周公嘔心瀝血讓周室成為了一個空前的強大國家。此時,他覺得是時候讓成王學會當君主,馬上將權力交還給周成王,并悉心教導成王如何以仁德治理天下。 在國家危難之時,不顧誹謗臨危受命讓國家轉危為安;在國家走上正軌四海升平之時,馬上交還權力,不覬覦天子之位,周公此忠誠無私之心,一直被后人稱頌。 以人為本的社會準則; 周統(tǒng)治者在吸取夏、商兩朝特別是商紂的興亡教訓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套“眀德慎刑”、“敬天保民”的理論。周人認為夏商的滅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強調“天命”的歸屬轉移是以帝王能否“保民”為依據(jù)。 保民中的“民”相當于現(xiàn)在的“老百姓”,在當時既包括奴隸,又包括貴族,也就是“自然人”的群體。在周之前,奴隸沒有完全的人格,把奴隸和物品一樣看待,既可轉送,買賣,也可隨意殺戮、陪葬。周以后提出!懊瘛,把奴隸當人看,禁止陪葬和隨意殺戮,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是對“人”思想認識上的一個極大飛躍。 周公根據(jù)文王“懷保小民,惠鮮孤寡”的思想,進一步提出了“安民、息民、康民、保民、裕民”,“敬德保民”的天人合一宇宙觀,這些思想就是我們今天提倡的“以人為本”社會和諧的源頭所在。 舉賢任能的用人之道; 《史記》載:“西伯……禮賢下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由于周邦執(zhí)行了知人善任,任人唯賢,使岐周大地成了眾望所歸的根據(jù)地,麾下集中了不少智能之士,成為推翻商紂王朝的重要力量。文王以后的周人強調國家治理要使用那些“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人,即要有政治理想和奮斗目標,要依據(jù)仁的精神和擁有高尚的品德,要能善于憫熟地運用業(yè)務知識和技能。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要德才兼?zhèn)洹?/p> 禮讓為先的道德風范; 《禮記》中說:“是以君子恭敬撙節(jié)退讓以明禮!薄疤煜轮Y……致讓也!敝芏Y文化中倡導人們在功名權利上要先人后己,在責任義務上要先己后人;為政者要不懷私心,以強國富民為己任;在人際關系處理上要謙虛,尊重別人,寧可失去功名權利乃至生命,也不能與人相欺,即周禮所追求的辭讓與不爭思想。 這一思想被孔子發(fā)展為“禮讓”思想;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舍生取義”、“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思想。在此基礎上,李世民又倡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宋代的范仲淹又將其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大聲疾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些思想的發(fā)展無疑都是周禮“辭讓”思想的發(fā)揚光大,并且將其轉化成了一種人生價值,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優(yōu)秀的炎黃子孫為實現(xiàn)美好的社會理想而奮斗。同時也為我們當代所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